心禾podcast第6集:今天你的心留白了嗎

畫裡的留白帶來了意境,曲子裡的休止符讓樂句表述得更完整,藝術上的空白是一種美,那我們的心靈呢?

當生活被塞滿時,常會讓我們忘了好好呼吸、好好感受身體、好好觀照自己的心。甚至有些人只要行程表一空,就會落入浪費時間、沒有生產力的焦慮當中。

這集就由宋鈺宸心理師、柳秋雅老師和王依凡心理師一起來聊聊,適度的留白將為我們的身心帶來哪些改變。

第六集單集連結:https://bit.ly/3mmXtEf

收聽平台:

其他收聽平台陸續申請中!

心禾podcast第5集:搭時光機的幽靈

常有人提到,在某個瞬間他才驚覺自己剛剛說話的樣子有多麼熟悉,像是誰也曾經那樣子對自己說過。在治療室中也有人問,我很討厭我爸媽那樣,我努力不要跟他們一樣,但越大卻發現自己有些地方越來越像了,怎麼辦?

「每個育兒室裡都有幽靈。」家族帶來了滋養照顧和傳承的力量,但成長經驗中所接收到的傷痛、信念、信仰也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我們,來自過去的幽靈不斷地在世代交替中複製重演。

我們邀請到黃嘉羚心理師來聊聊這個現象,透過她的母女經驗分享她是如何覺察和重新看待的,也歡迎有類似經驗的聽眾們留言與我們分享喔!

第五集單集連結:https://bit.ly/3PWORhs

收聽平台:

其他收聽平台陸續申請中!

心禾podcast第4集:【父母的情緒急救箱】處理孩子情緒三部曲——我們和好吧

一時衝動說出口的話、瞬間湧現的情緒而懊惱後悔,或擔心一旦認錯或軟化,就會失去權威讓孩子更難管教。

前兩集我們聊到在親子衝突中,如何與孩子一起停下來處理情緒,這次秋雅老師的第三部曲,就來談談衝突發生之後我們要怎麼跟孩子和好,並且透過和解及修復的過程,讓關係反而更加靠近。

而且如果關係改善,之後有衝突會更容易化解喔!

收聽平台:

• Firstory: https://bit.ly/2ZznGDM
• KKBOX: https://bit.ly/3m8BNHP
• Spotify: https://spoti.fi/3mh9Cqu
•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kTiQK3

其他收聽平台陸續申請中!

心禾podcast第3集:【父母的情緒急救箱】處理孩子情緒二部曲——喊暫停後讓我們一起「說」情緒

上一集我們聊到面對孩子的情緒時,家長被孩子弄到情緒起來,理智線斷掉,怎麼樣在衝突的當下喊暫停。那喊暫停之後呢?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從情緒中恢復呢?

這次的二部曲將請秋雅老師繼續來分享,從如何引導孩子透過命名情緒感受到被看見,給予孩子所需要的安慰和支持,讓心情能夠慢慢平靜下來,直到事後幫助孩子回顧事件,也更加認識自己的情緒。

情緒的調節是需要慢慢養成的,不用擔心一開始的成效不如預期,下一集我們將會來談談在衝突過後如何修復關係,只要從每一次的經驗中持續練習,就會越來越能與自己的情緒相處。

收聽平台:

• Firstory: https://bit.ly/2ZznGDM
• KKBOX: https://bit.ly/3m8BNHP
• Spotify: https://spoti.fi/3mh9Cqu
•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kTiQK3

其他收聽平台陸續申請中!

心禾podcast第2集:【父母的情緒急救箱】處理孩子情緒首部曲——理智線快斷了怎麼喊暫停?

常聽到家長們問,當孩子在難過發脾氣或哭鬧時,自己的情緒無法不受孩子影響,要耐著性子安撫孩子很困難,甚至有時理智線瞬間就斷掉了,導致衝突越演越烈,情緒風暴越捲越大。所以接下來我們邀請柳秋雅老師準備了一套三部曲,將協助大家一步步來處理孩子情緒。

本集首部曲先來談談第一步該怎麼「喊暫停」,秋雅老師將帶領我們看見自身的經驗如何影響面對情緒的方式,認識「涵納窗(The Window of Tolerance)」的概念來覺察自己的情緒能量狀態,以及運用一些「身體經驗創傷療法」的技巧來鍛煉我們的涵納窗,增加處理情緒時的心理空間。

附圖為兩種涵納窗的創作圖,能感受到他們所呈現的情緒能量高低嗎?邀請大家也一起畫畫看現在心中的涵納窗是什麼樣子喔!

收聽平台:

• Firstory: https://bit.ly/2ZznGDM
• KKBOX: https://bit.ly/3m8BNHP
• Spotify: https://spoti.fi/3mh9Cqu
•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kTiQK3

其他收聽平台陸續申請中!

心禾podcast第1集:【父母的情緒急救箱】開學啦!收假不吵架的親子急救方法

我們開始製播podcast了,期待能多一個管道與大家聊聊一些日常的心理話題,或是在家就能自己實行的自我療癒小技巧,歡迎大家收聽。

最近接連度過了因疫情而延長的暑假和中秋連假,放完長假後的收假開學,所面臨的是一種生活型態的轉換,從孩子擔憂、緊張、抗拒、興奮等心情的浮現,到生活作息的調整,常常上演著親子拉鋸戰。

因此這集我們邀請到柳秋雅老師,分享自己為孩子準備開學的經驗,藉由幾個簡單的小技巧,協助家長先調整好自己的身心狀態,再與孩子一起面對開學的挑戰。

收聽平台:

• Firstory: https://bit.ly/2ZznGDM
• KKBOX: https://bit.ly/3m8BNHP
• Spotify: https://spoti.fi/3mh9Cqu
•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kTiQK3

其他收聽平台陸續申請中!

如何協助孩子面對疫情所帶來的壓力系列(一)——遊戲的魔力

因應疫情升級,從5/18開始學生們在家停課不停學,無論是同步或是不同步上課,線上互動取代實體連結,我的孩子(目前四年級)也開始了他的線上人生,也因此我有機會觀察並陪伴他在線上課程與人際連結中適應轉換的變化。我發現他起初在面對線上課程的時候,因為新奇而感到有趣,但因為失去與老師、同學實體連結互動的空間,慢慢的,他的注意力更多的來到與同學的互動,在線上課程中最吸引他的時刻從上課來到是兩節課中間跟同學們聊天,最後來到下課後留在聊天室中,嘰嘰喳喳地說不停,總是要我屢屢下最後通牒才依依不捨離開聊天室;而有趣的是我發現孩子和同學們間的聊天並不是像大人一樣聊心事話家常,而所謂的聊天其實就是玩,他們開始玩線上分身遊戲、回音遊戲、一起在聊天室畫白板、玩猜謎遊戲、或是一起聽音樂,甚至相約一起寫功課,而在與我的互動中,增加非常多遊戲的元素,例如扮演遊戲、打鬥遊戲,建立秘密基地遊戲,一下子化身為瑯琊榜中的梅長蘇,一下子幻化為炭治郎,生活的節奏開始由很多不同的遊戲玩耍串連;除此之外,我發現另一個變化便是他的情緒狀態,在缺乏空間與同儕實體連結的狀態下,孩子出現情緒走鐘的時刻比疫情前更頻繁,也更常為了細小的事而走鐘,在安頓情緒的過程中需要更多我的支持來協助他調節(regulate)。這樣的陪伴歷程讓我發現也學習到孩子如何自然的啟動遊戲模式因應疫情轉變帶來的改變與壓力。玩,原本便是孩子最原始認識自己、這個世界與學習的方式,遊戲是孩子的語言,透過這個與生俱來的語言與大人、同儕互動,發展人際關係、表達自己、調節情緒,並進一步的在知識層面上學習。而在這場疫情中,我看到孩子用他最原始最熟悉的方式在面對轉變所帶來的壓力。

碰巧的是近日聽了一場很精采的線上座談,訪問美國著名的創傷研究學者Dr. Stephen Porges,訪問主題雖然是與上癮有關,但在談及迷走神經系統理論時(註),Dr. Stephen Porges特別提到在迷走神經系統發展的過程中,玩耍(play)所扮演的角色,孩子如何透過玩來鍛鍊神經系統,而這部分的鍛鍊對於日後人際發展、互動技巧能力以及情緒調節都有著相當大的影響。簡單的舉例來說,在遊戲中,孩子從非語言(神經系統)所傳達的訊息,例如透過眼神交會、臉部表情、聲音的表達傳遞想要一起玩的訊息,而另一方的神經系統接收並回應,在遊戲過程中,孩子們開始在遊戲互動中學習了解神經系統的訊息並適當回應,也同步發展人際規則來維持好的互動,並在過程中練習調節內在的感受。像是輸的時候如何在同伴的支持下安頓而使得友誼、遊戲關係可以持續下去。Dr. Stephen Porges強調玩的重要性實在是不可而諭,而我也在防疫這段期間在與我的孩子互動中,以及許多諮詢的家長反應驗證這部分。

而談到疫情對孩子的影響,孩子們跟我們一樣,在這疫情之下也會感受到大環境的集體焦慮,與生活節奏改變帶來的不安,但是與大人不同的是,孩子們通常透過行為、與情緒在表達,面對這些說不出來的感受,我想這場座談給了我們一帖秘方,那就是玩,單純的玩、隨興的遊戲,創造跟孩子們間的彩虹玩樂時光,我在工作中總是建議家長與孩子們每天有一小段彩虹時光,在這時光中沒有太多規則,只有基本原則以及陪伴與玩樂,陪伴孩子蓋秘密基地、裝扮遊戲、躲迷藏、甚至桌遊、樸克牌都可以,而這些都會協助孩子跟自己內在以及與他人連結,特別是現在孩子們失去與同伴的實體連結,更需要用創意與玩樂的方式找到不同的連結方法。如同Dr. Stephen Porges對於迷走神經系統貢獻中所提出的論點,連結與安全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與依歸,當我們無法感受到連結與安全時,便會啟動防禦反應,最常見的便是打、跑以及假死,而在這邊的安全不只是身體上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內在的安全感,內在感受需要被聽到、看見與同理。而在疫情時期,孩子容易感到不安全感以及失去連結,當缺乏這些元素時,孩子可能會開始出現頂嘴、挑釁、言語或是肢體攻擊、情緒煩躁頻率增加、想要躲避或是退縮等等狀態,無論你的孩子在此時是否開始出現一些不同的行為或是情緒,我想別忘了「玩」這副良帖,此時孩子最需要與最暖心的疫苗就是遊戲,且保證沒有副作用。


本文由本所柳秋雅社工實務工作者(MSW)/親職教育老師所撰寫。心禾診所定期精選心理保健專業文章,也歡迎您的分享。我們邀請您按讚追蹤心禾診所的臉書或IG專頁,以持續獲知相關訊息。

註:迷走神經理論在西元1994年由Dr.Stephen Porges提出,迷走神經是第十對腦神經,因為在人體的傳導路徑很長,像是漫走、遊走全身而取名,在理論中指出神經有兩支不同分支,共有三條神經迴路,迷走神經腹側分支與社會參與以及連結放鬆的正面狀態有關,交感神經鍊會與感知到危險戰或逃的反應有關,迷走神經背側分支的運作與面對極度危險狀態下,身體進入減緩甚至停止運作以及抑鬱行為有關。迷走神經讓我們了解到不只是管理內臟器官功能,也跟我們的情緒狀態有關,而情緒又進而影響我們的行為(節錄自《迷走神經的自我檢測與治癒》一書。作者:史丹利‧羅森堡(Stanley Rosenberg),譯者:李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