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禾podcast第2集:【父母的情緒急救箱】處理孩子情緒首部曲——理智線快斷了怎麼喊暫停?

常聽到家長們問,當孩子在難過發脾氣或哭鬧時,自己的情緒無法不受孩子影響,要耐著性子安撫孩子很困難,甚至有時理智線瞬間就斷掉了,導致衝突越演越烈,情緒風暴越捲越大。所以接下來我們邀請柳秋雅老師準備了一套三部曲,將協助大家一步步來處理孩子情緒。

本集首部曲先來談談第一步該怎麼「喊暫停」,秋雅老師將帶領我們看見自身的經驗如何影響面對情緒的方式,認識「涵納窗(The Window of Tolerance)」的概念來覺察自己的情緒能量狀態,以及運用一些「身體經驗創傷療法」的技巧來鍛煉我們的涵納窗,增加處理情緒時的心理空間。

附圖為兩種涵納窗的創作圖,能感受到他們所呈現的情緒能量高低嗎?邀請大家也一起畫畫看現在心中的涵納窗是什麼樣子喔!

收聽平台:

• Firstory: https://bit.ly/2ZznGDM
• KKBOX: https://bit.ly/3m8BNHP
• Spotify: https://spoti.fi/3mh9Cqu
•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kTiQK3

其他收聽平台陸續申請中!

諮商室看見愛:親近孩子的技巧

少偉爸爸在諮商室裡氣急敗壞的說:「少偉就是被他媽媽寵壞了,完全不知道尊重父母。我為了這個家,每天早出晚歸賺錢供他念書補習,週末見面吃個飯,不但眼睛盯在手機上面,才講個五分鐘的話,他就臭臉丟下筷子走人,把我當作ATM提款機,國中生這樣應該嗎?我為什麼要賺錢養他來氣死我自己呢?」

我說:「你可以告訴我,吃飯那五分鐘你都和他說些什麼呢?」

少偉爸爸:「我會問他:這星期在學校怎麼樣?你做了什麼事?你和朋友去了哪裡?考試怎麼樣?有進步嗎?現在班排多少?每天玩手機的時間有多久?你媽有沒有盯著你不可以玩手機太久?你都幾點睡覺?他都不回答我,臭著一張臉轉身就走,我平日見不到他,想關心他,問這些不對嗎?」

少偉雙手交叉在胸前,轉過頭眼睛撇向旁邊,擺明了不想說話。

我問少偉:「你願意來諮商,應該也是想要改善你和爸爸的關係。和爸爸吃飯五分鐘就想離開,一定有原因,你願意告訴我嗎?」

少偉說:「我現在念國中很累很煩很挫折,我也想要回家可以放輕鬆和爸媽聊天。可是爸爸一看見我,就說我手機成癮,我已經在學校唸書八節課加上補習,回到家才有機會放輕鬆一下看IG和朋友聊天,這樣叫做成癮嗎?吃飯時一直問我學校成績、發生什麼事、和誰出去。他平常不關心我不注意我的心情,吃飯的時候就像法官問話一樣,要我向他報告我最近的行程,我一點都不想回答他。這不是關心,只要我的回答中有他不滿意的點,他就會說教、要我照他的想法改、還會追蹤我改得如何,這真的很累。我學校的功課很重,和朋友相處也有些挫折,我不想要回家還要再面對我爸的盤問,還要想辦法讓他滿意,這對我來說真的太多了。」

我說:「其實你也想和爸媽親近的,你的生活壓力很大,面對爸爸用盤問的方法關心你,你不知道該如何面對他才選擇轉身離開,你其實也很難過你們父子的關係變成現在這樣的。」

少偉爸爸:「我不知道我的詢問給你的感受是這樣,這也不是我想要的父子關係,我也不喜歡我們的關係變成這樣。我很想念你小時候我們無話不談的時光,我現在可以怎麼做,改善我們溝通的品質呢?。」

改善親子溝通困境的三個技巧:

一、注意你的肢體與非語言訊息

經營一段關係,需要彼此能感受到對方的「善意」。對話內容的善意很重要,身體非語言的訊息中所透露出的善意也很重要。請先檢查彼此對話時的身體距離,最適當是一隻手長度的距離,對話時站的太遠讓人感受到防衛、疏離、不真誠,靠得太近又有侵略界限的壓力感。

再來注意自己的動作,插著腰有強勢的感覺,雙手交叉胸前是一種保護自己的動作,也是防衛的姿態,檢查一下自己的動作是否放鬆與自然,調整自己身體非語言狀態,才能營造溫馨的對話氣氛。
檢視自己的表情與眼神,你的臉部表情是皺眉嚴肅的?還是柔和放鬆的?你的眼神是溫暖的?嫌棄的?還是帶著殺氣的?必要的時候揉一揉自己的臉,調整一下自己的眼神。說話的時候需要看著對方的眼睛,但是不要盯著不放,兩個人注視同一個方向時,溝通的效果也很好。例如散步時聊天,可以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也可以一起看向前方說話。例如:吃東西喝茶時聊天,可以看著對方眼睛說話,也可以一致地看向食物或餐具,讓彼此親近又不會有壓迫感。若是孩子年紀小,甚至需要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說話,英國的凱特王妃,就非常擅長親切的蹲下來與幼兒對話。

二、用「我看見」「我聽見」代替盤問

英語對話練習的標準句子,當有人問你:「How are you today?」你就需要回答:「I am good. Thank you」,大部分的人不會對普通朋友點頭之交說:「Not so good.」。普通朋友點頭之交談一談天氣好不好,討論最近發生的社會大事就好了,不要說太多自己的隱私,談論隱私還是需要評估一下面前這個人是否值得信任,會不會幫我們保密,會不會傷害我們。若對方是我們評估後認定可以信任的麻吉閨蜜好友或親密家人,就能放心的說:「It is a bad day」也期待可以好好的吐一吐苦水。

試想如果你今天過的很糟,很明顯地表情凝重皺著眉頭,你的麻吉閨蜜親近家人用輕鬆的語氣問你:「你今天過得如何?」你可能會生氣到想給他一個白眼,一點也不想回答他。我的表情這麼明顯的不開心,你真的很白目,看不到嗎?

面對你想關心詢問的對象,你可以練習用下面的句子問他:「我看見你皺著眉頭表情凝重,發生什麼事,你要不要告訴我?」;「你看起來好像心事重重,似乎有煩惱,要不要說說看?」;「你看起來好像很開心,似乎有什麼好事發生,我可以知道嗎?」;「我看見你眼眶紅紅的,有點想哭的樣子,想哭一定有原因,願意告訴我嗎?」把你看見他的表情敘述出來,邀請他說給你聽,他會更感受到你的關心,也比較容易說出口。

當他緩緩說出他的心情與故事,請你練習用重述技巧,把他說過的話摘要重講一遍,讓他知道你聽懂你知道了,這就是最好的陪伴。可以說「我聽見你說……」、「你是說……」或是就把他的故事與感受中的關鍵字複述一次,讓他感受到你專注的傾聽與用心理解,用「難怪你會難過」、「我懂你的心情」當結論,他會感受到你的愛。

切忌提供建議、評論對錯、指導方法、表達你的看法和分析,這樣主角就變成你而不是他,你搶走他傾述心情主角的舞台與鎂光燈,變成他聽你說,而不是你聽他說了。

三、持續經營親子關係不間斷

曾有挫折的父母告訴我:「我曾經好好聽他說過,那時候他好多了。可是過兩天他還是繼續抱怨,沒有用呀!」

愛是動詞,是某種為對方付出的動作,因此曾經的付出是loved,現在進行中的付出是loving。當付出不再持續進行,愛也就成為往事和回憶,珍惜當下每個此時此刻彼此付出的機會,才能持續經營一份充滿愛的關係。

對孩子的愛(其實對伴侶的愛也是),像給盆栽澆水,前兩天澆了水,今天還是得澆水,持續澆水給愛,盆栽才會長得好。因此,兩天前傾聽了孩子的抱怨,親子關係曾經有過愛的滋潤,但是愛的付出不能停,今天還是需要繼續傾聽陪伴,此時此刻的情緒和之前的情緒一定有所變化與不同,還是需要持續不間斷的經營與關心。

所以當孩子第三百次有情緒需要你的傾聽與陪伴,我們還是得放下手上的工作,調整一下表情眼神與身體動作,深吸一口氣,再一次用溫和接納的眼神告訴他:「你看起來似乎有煩惱,發生什麼事,要不要說說看?」

註:個案經改寫、匿名化處理。


本文由本所呂瑛琪心理師撰寫。心禾診所定期精選心理保健專業文章,也歡迎您的分享。我們邀請您按讚追蹤心禾診所的臉書或IG專頁,以持續獲知相關訊息。

心禾podcast第1集:【父母的情緒急救箱】開學啦!收假不吵架的親子急救方法

我們開始製播podcast了,期待能多一個管道與大家聊聊一些日常的心理話題,或是在家就能自己實行的自我療癒小技巧,歡迎大家收聽。

最近接連度過了因疫情而延長的暑假和中秋連假,放完長假後的收假開學,所面臨的是一種生活型態的轉換,從孩子擔憂、緊張、抗拒、興奮等心情的浮現,到生活作息的調整,常常上演著親子拉鋸戰。

因此這集我們邀請到柳秋雅老師,分享自己為孩子準備開學的經驗,藉由幾個簡單的小技巧,協助家長先調整好自己的身心狀態,再與孩子一起面對開學的挑戰。

收聽平台:

• Firstory: https://bit.ly/2ZznGDM
• KKBOX: https://bit.ly/3m8BNHP
• Spotify: https://spoti.fi/3mh9Cqu
•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kTiQK3

其他收聽平台陸續申請中!

地球迷航員——泛自閉症患者

自閉症離我很遙遠,就讀心理系前,我只聽過自閉症,沒看過自閉症,他們對我來說真是一群謎樣的生物。我一向駑鈍,要理解一件事物,我總要透過自身經驗才能抵達體會,就在大三決定以心理工作為自身志向後,進入花蓮「肯納園」當志工,也曾經當過小小星兒的褓姆。

美其名是去當志工、褓姆,但我其實根本幫不了什麼,還吃到許多美味的食物,真是汗顏。而且是他們讓我認識什麼是自閉症,他們給我的比我給出的還多。

肯納園裡的孩子是一群中重度自閉症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憂心孩子年老後無人照顧,因此父母們籌資,在花蓮地區開立一家民宿,讓孩子可以學習服務客人,又能賺許生活費,或有日常活動可以進行,藉此度過餘生。但是中重度自閉症的孩子,終其一生無法獨立,需要仰賴他人大量的協助和照顧才能繼續在社會或社區中生活,照顧自閉症孩子這是一件辛苦、長遠和偉大的事。

影片中即是典型中重度自閉症孩子的樣態,但不要以為要如此表現才是自閉症,大眾需要了解的是自閉症是光譜疾患(spectrum)的概念,或許你曾經聽過自閉症、高功能自閉症、亞斯柏格症,現在於最新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DSM-5)都歸於同一類群的疾患,稱為自閉類群障礙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要怎麼理解光譜(spectrum)呢?那就是好比拿一個手電筒在黑暗中照射遠方,靠近手電筒光源越近的自閉症的色彩越濃烈,也就是中重度自閉症,然靠近光源遠一點的是輕度自閉症或俗稱高功能自閉症,在遠一些的是亞斯伯格症,在光源最外緣,雖照得到光,但光源卻不太足夠的,可能就是未達診斷但具有亞斯特質。

有很多輕度自閉症、亞斯伯格症或是亞斯特質的人,雖然從外觀看起來和常人無異,但仔細相處親近的人會發現不同,例如有特殊癖好、固執、人際互動笨拙、過度敏感或過度不敏感、不太會情感表達、同理能力弱、過於天真、情緒調節能力不佳等等。因為外觀與常人無異,因此他人很困難理解他們內在的障礙和需求,經常受到誤解,例如故意為之、不合群、脾氣差等,但其實他們是缺少了一般大眾該有的內建功能,而使他們在融入社群時總是特別吃力,算起來也是地球迷航的受災戶。

進入社區工作後,觀察到尚未被發現迷航的星星兒(泛自閉症患者)不少,他們智商不低,可以就讀一般高中、大學甚至進入職場工作,但是總是感到自己很難融入群體,感到憂鬱、挫折、焦慮,他們最初都是因情緒困擾而來,但透過發現自己的特質,困惑挫折有了解答,嘗試理解接納自己,負面情緒可稍獲喘息。若你身邊有苦苦掙扎正在試著理解自己特質的迷航員,先不要急著否定他們感覺和想法,而是陪伴、觀察和傾聽,理解差異性。

理解是能為他們做的第一步。


本文轉載自本所陳筱琳心理師的專頁《臨床心理師的阿雜筆記》。心禾診所定期精選心理保健專業文章,也歡迎您的分享。我們邀請您按讚追蹤心禾診所的臉書或IG專頁,以持續獲知相關訊息。

壓力會造成不斷回想的症狀

人生充滿了各種難以預料的,從很容易到很不能接受的各種事情。有一種說法是人會對發生的某些事「過不去」,例如對於某事件耿耿於懷,對於某個人念念不忘。要是實在很嚴重的「過不去」,在醫學上有一個對應的診斷是適應障礙症。這個診斷的名稱雖然白話,但它是一個專有名詞,是疾病名,表示這不是一般的情況而是已經很嚴重了,到達我們認定它是疾病的程度。

曾經有一位律師問我一個很棒的問題:如果每個人都有可能對於某些事「過不去」,那醫生用什麼標準來判斷它是不是疾病?

翻開我們對於這個疾病的診斷標準,主要的判斷原則是出現的症狀和壓力有因果關係,相較於大多數人在類似情況下的反應更嚴重,而且影響到當事人的生活功能。但即便如此,留給醫生主觀判定的空間還是很大。例如事件和症狀的因果關係很難認定,再者有些情境實在是少見,我們根本也不知道在這些情況下要怎樣才算是「正常」。

Adjustment Disorder—New Module(ADNM)是瑞士的蘇黎世大學在2016年前後所開發,針對適應障礙症的篩檢工具。它的使用方式是請當事人先設想好在過去一年當中「感到壓力最大的事件」,之後再回答一系列的問題。這個工具有一個超簡短的版本只有四題叫做ADNM-4,我試著把這四題翻譯成中文如下:

  1. 我必須為了這個壓力事件想得很多,這是我很大的負擔。
  2. 自從這個壓力事件之後,我對某些事情變得很難專心。
  3. 我沒有辦法阻止自己一直想到這個壓力事件。
  4. 自從這個壓力事件之後,我變得無心工作或完成我每天該做的事情。

我們不是真的要做篩檢,抓到氣氛就好。但可以看得出來,最顯著的異常反應是「無法控制地一直想起」。

在創傷反應當中,這是歸類在侵入性的症狀(intrusion symptoms),是當事人自己不願或不能控制的。通常有一些特定的名詞來描述,例如rumination或preoccupation,但在中文好像沒有現成的詞可以用。我想到比較接近的說法是「揮之不去的念頭」,有被糾纏的感覺。

再強調一次這些想法是「侵入性症狀」——當事人本身並不願意一直去想,所以它才是異常。像天龍八部裡面的慕容復一心想要復興大燕國,這恐怕比較像是一種理念或執著,就不能歸類到疾病的範圍了。

還有其他種類的侵入性症狀,例如在創傷事件之後出現回憶重現(flashback),或是反覆的惡夢,我們可以想成是這個事件的規模大到當事人的身心已經「不能不注意到它」,因為它超出了這個人本來的因應可以包容的範圍。和事件有關的記憶因為帶著強烈的情緒(traumatic memory),沒有辦法像普通的記憶一樣可以「收在櫃子裡」,「有需要再找」,這些痛苦的回憶就好像擺在房間地板上的炸彈,很容易被看見,又和房間的各個角落用引線相牽連,隨時都可能被一些引爆點所引爆。

回頭來看那位律師的問題,我會說明除了適應障礙症的診斷準則所羅列的要求,當事人還很有可能出現無法不想這件事情,無法抵抗心思被這個事件所盤踞的症狀。這樣就可以很明確的把事件和症狀表現連接在一起,而且這也就不是一般所謂過得去的人會有的現象。

在適應障礙症的實際治療上,我們也可以從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概念當中吸收經驗,面對這些侵入性症狀可以參照對於回憶重現(flashback)或反覆惡夢的處理原則,例如特別針對這個過不去的問題點來做暴露治療,或其他認知治療。雖然我們都知道要長期持續的一直「過不去」也不太可能,有許多傷痛隨著時間經過還是會漸漸緩和,但臨床上的當事人處在這個狀態時經常是非常痛苦,或魂不守舍的,有時也會很嚴重的影響到生活。藥物治療在這個時候會有幫助,但當事人經常還是會需要一些可以實際操作的方法來協助應付這種心思被盤踞的症狀。如果當事人自己也能理解這些現象,有機會可以提出來,和專業人員特別討論處理的方法,這樣的治療會比較理想。


本文由本所陳建廷醫師撰寫。心禾診所定期精選心理保健專業文章,也歡迎您的分享。我們邀請您按讚追蹤心禾診所的臉書或IG專頁,以持續獲知相關訊息。參考資料:Ben-Ezra M, Mahat-Shamir M, Lorenz L, Lavenda O, Maercker A. Screening of adjustment disorder: Scale based on the ICD-11 and the Adjustment Disorder New Module. J Psychiatr Res. 2018;103:91-96.

用四個步驟來面對以及整理焦慮感受

最近疫情影響人的生活以及工作品質,看不見盡頭的防疫日子,讓人感到惴惴不安、焦慮心煩。

雖然我們並不是精神醫學診斷上的焦慮症,但其實焦慮的感受仍然是很常出現在我們的情緒感受中,如果超過個人可以負荷的程度,到了寢食不安,日夜難眠,造成了社交、生活、工作品質下降,這種焦慮的狀態就逐漸演變成使我們必須要求助醫療來獲得緩解改善。

除了樂天知命、超脫紅塵的人外,大部分人都有焦慮的感受,這是很自然且人人都有的情況。請回想你最近一次的焦慮經驗,你是因為什麼原因而焦慮,焦慮的當下你在想什麼,或者你的行動是什麼?列出你的原因想法行動

當你仔細回想焦慮的經驗時,你會發現焦慮就像是一團很不舒服的感受,你大概知道焦慮的原因,但你不清楚原因底下的深層涵義是什麼。例如你很擔心明天工作簡報準備不足,但也許你已經花了很多時間準備,表面上看起來是單純怕工作表現不好的焦慮,但底下可能包括更多深層內在不安的狀態,例如自我價值感不佳、人際焦慮等。

而當你在焦慮的時候通常都做什麼來減緩你的焦慮感受?基於焦慮因應模式「戰或逃」原則,若我們覺得可以處理引起焦慮的問題,通常是直接處理面對,當感到一時半刻處理不了時,通常人們最直覺的做法就是逃避它,這其實是最普遍以及人性的作法,因為如果這個焦慮來是避開刺激就能改善的話,通常逃避是很有用的方法。

例如看到蛇、蟑螂、昆蟲讓我感到緊張焦慮,那麼趕快逃跑離開現場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法。但假若這焦慮的起因是逃避也無法改變現狀,那麼只有逃避的方法是無法解決問題,只能帶來短暫舒緩的感受。且長時間以逃避解決問題,得到的結果往往是問題沒有解決,反而更加重身心靈的負擔。

若焦慮的起因是來自於夫妻關係失和、工作或讀書效能差,有人會以打電玩、購物、吃東西等來緩解焦慮感受,但做了這些事情過後,若能恢復人應付壓力的水準,持續投入解決問題,那麼短暫逃避有助減緩焦慮,反之逃避只是加重回歸現實的挫折以及空虛感。

其面對焦慮時就像過危險的馬路一樣。馬路如虎口,我們面對危險的馬路時總被教導需要「停、看、聽」後再走。面對焦慮其實也是,可以用四個步驟來面對以及整理你的焦慮。

:停下來。焦慮來襲時,總是讓我們像無頭蒼蠅一樣,六神無主無法安靜,有時在思考不周全的情況下,因情緒干擾而做出不適切的決定。這時我們需要按下暫停鍵,讓我們的心沉穩下來,當心沉穩下來時才能好好處理問題。你可以做一些平常就會讓你感到放鬆的事情,來舒緩你的情緒,例如泡澡、吃一頓美食、聽音樂或是看電影。要記得停下來是為了讓我們更有能量回過頭解決問題,不要擔心自己得停止是逃避的行為。

:往內看。情緒平穩過後,或許正是時候可以找個安靜的地方,做下來檢視以及探問自己對某件事情為什麼會感到焦慮,焦慮的原因包括哪些,可以列點寫下來,並逐一思索可解決的方法或是最好最壞的情況是什麼。

:傾聽。有時當局者迷,無法看清自己焦慮的原因,或是想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許我們可以試著敞開心胸聽聽他人的意見,例如諮詢專家、找親朋好友聊聊、或是尋求重要他人的關心與支持。

:行動。停看聽步驟完成後,可以開始試著一些你想過的方法來解決引起焦慮的問題。幸運的話或許能一次順利解決,但通常我們在嘗試解決問題的路上難免會遇到阻礙,這時可能又會再次引發焦慮,這時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沒有進步,再度被焦慮打敗,其實這是需要來回修正解決問題的歷程。當你遇到阻礙感到焦慮的時候,可以再重複上述四步驟來幫助你處理問題。

解決焦慮歷程其實是一趟充滿荊棘的旅程,過程中渾身不適,但童話故事中總是呈現通過充滿荊棘的小路過後,總會看到一片美麗的風景。


本文轉載自本所陳筱琳心理師的專頁《臨床心理師的阿雜筆記》。心禾診所定期精選心理保健專業文章,也歡迎您的分享。我們邀請您按讚追蹤心禾診所的臉書專頁,以持續獲知相關訊息。

如何協助孩子面對疫情所帶來的壓力系列(一)——遊戲的魔力

因應疫情升級,從5/18開始學生們在家停課不停學,無論是同步或是不同步上課,線上互動取代實體連結,我的孩子(目前四年級)也開始了他的線上人生,也因此我有機會觀察並陪伴他在線上課程與人際連結中適應轉換的變化。我發現他起初在面對線上課程的時候,因為新奇而感到有趣,但因為失去與老師、同學實體連結互動的空間,慢慢的,他的注意力更多的來到與同學的互動,在線上課程中最吸引他的時刻從上課來到是兩節課中間跟同學們聊天,最後來到下課後留在聊天室中,嘰嘰喳喳地說不停,總是要我屢屢下最後通牒才依依不捨離開聊天室;而有趣的是我發現孩子和同學們間的聊天並不是像大人一樣聊心事話家常,而所謂的聊天其實就是玩,他們開始玩線上分身遊戲、回音遊戲、一起在聊天室畫白板、玩猜謎遊戲、或是一起聽音樂,甚至相約一起寫功課,而在與我的互動中,增加非常多遊戲的元素,例如扮演遊戲、打鬥遊戲,建立秘密基地遊戲,一下子化身為瑯琊榜中的梅長蘇,一下子幻化為炭治郎,生活的節奏開始由很多不同的遊戲玩耍串連;除此之外,我發現另一個變化便是他的情緒狀態,在缺乏空間與同儕實體連結的狀態下,孩子出現情緒走鐘的時刻比疫情前更頻繁,也更常為了細小的事而走鐘,在安頓情緒的過程中需要更多我的支持來協助他調節(regulate)。這樣的陪伴歷程讓我發現也學習到孩子如何自然的啟動遊戲模式因應疫情轉變帶來的改變與壓力。玩,原本便是孩子最原始認識自己、這個世界與學習的方式,遊戲是孩子的語言,透過這個與生俱來的語言與大人、同儕互動,發展人際關係、表達自己、調節情緒,並進一步的在知識層面上學習。而在這場疫情中,我看到孩子用他最原始最熟悉的方式在面對轉變所帶來的壓力。

碰巧的是近日聽了一場很精采的線上座談,訪問美國著名的創傷研究學者Dr. Stephen Porges,訪問主題雖然是與上癮有關,但在談及迷走神經系統理論時(註),Dr. Stephen Porges特別提到在迷走神經系統發展的過程中,玩耍(play)所扮演的角色,孩子如何透過玩來鍛鍊神經系統,而這部分的鍛鍊對於日後人際發展、互動技巧能力以及情緒調節都有著相當大的影響。簡單的舉例來說,在遊戲中,孩子從非語言(神經系統)所傳達的訊息,例如透過眼神交會、臉部表情、聲音的表達傳遞想要一起玩的訊息,而另一方的神經系統接收並回應,在遊戲過程中,孩子們開始在遊戲互動中學習了解神經系統的訊息並適當回應,也同步發展人際規則來維持好的互動,並在過程中練習調節內在的感受。像是輸的時候如何在同伴的支持下安頓而使得友誼、遊戲關係可以持續下去。Dr. Stephen Porges強調玩的重要性實在是不可而諭,而我也在防疫這段期間在與我的孩子互動中,以及許多諮詢的家長反應驗證這部分。

而談到疫情對孩子的影響,孩子們跟我們一樣,在這疫情之下也會感受到大環境的集體焦慮,與生活節奏改變帶來的不安,但是與大人不同的是,孩子們通常透過行為、與情緒在表達,面對這些說不出來的感受,我想這場座談給了我們一帖秘方,那就是玩,單純的玩、隨興的遊戲,創造跟孩子們間的彩虹玩樂時光,我在工作中總是建議家長與孩子們每天有一小段彩虹時光,在這時光中沒有太多規則,只有基本原則以及陪伴與玩樂,陪伴孩子蓋秘密基地、裝扮遊戲、躲迷藏、甚至桌遊、樸克牌都可以,而這些都會協助孩子跟自己內在以及與他人連結,特別是現在孩子們失去與同伴的實體連結,更需要用創意與玩樂的方式找到不同的連結方法。如同Dr. Stephen Porges對於迷走神經系統貢獻中所提出的論點,連結與安全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與依歸,當我們無法感受到連結與安全時,便會啟動防禦反應,最常見的便是打、跑以及假死,而在這邊的安全不只是身體上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內在的安全感,內在感受需要被聽到、看見與同理。而在疫情時期,孩子容易感到不安全感以及失去連結,當缺乏這些元素時,孩子可能會開始出現頂嘴、挑釁、言語或是肢體攻擊、情緒煩躁頻率增加、想要躲避或是退縮等等狀態,無論你的孩子在此時是否開始出現一些不同的行為或是情緒,我想別忘了「玩」這副良帖,此時孩子最需要與最暖心的疫苗就是遊戲,且保證沒有副作用。


本文由本所柳秋雅社工實務工作者(MSW)/親職教育老師所撰寫。心禾診所定期精選心理保健專業文章,也歡迎您的分享。我們邀請您按讚追蹤心禾診所的臉書或IG專頁,以持續獲知相關訊息。

註:迷走神經理論在西元1994年由Dr.Stephen Porges提出,迷走神經是第十對腦神經,因為在人體的傳導路徑很長,像是漫走、遊走全身而取名,在理論中指出神經有兩支不同分支,共有三條神經迴路,迷走神經腹側分支與社會參與以及連結放鬆的正面狀態有關,交感神經鍊會與感知到危險戰或逃的反應有關,迷走神經背側分支的運作與面對極度危險狀態下,身體進入減緩甚至停止運作以及抑鬱行為有關。迷走神經讓我們了解到不只是管理內臟器官功能,也跟我們的情緒狀態有關,而情緒又進而影響我們的行為(節錄自《迷走神經的自我檢測與治癒》一書。作者:史丹利‧羅森堡(Stanley Rosenberg),譯者:李宇美)。

心禾總監的公開信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心禾診所的總監楊翎㚬臨床心理師,除了是心理治療部的主管,也協助診所各方面措施的統合。在疫情陰影壟罩的現在,心禾仍希望能在維持身心健康的道路上陪伴大家,因此以這篇文章向民眾說明,我們對疫情的防護因應措施。

心禾自去年春節後恢復看診,就開始執行防疫措施,即使在台灣整體都相對安全的時候,心禾仍然維持定期清消環境,每個月行政會議都追蹤相關措施的實施。就這樣做了一年多,直到前段時間,疫情開始變得嚴重,我們立即提高所內環境清消的頻率,而隨著三級警戒的發布,心禾全體人員都進行健康管理,入所量測體溫,口罩之外加穿面罩及防護衣,目前大多數的醫師及治療師也都已經施打第一劑疫苗,後續也會配合政府時程完成疫苗的施打。

即使做了許多防護的措施,面對肆虐全球超過一年的COVID-19病毒,我們仍不敢大意。從五月底開始,我們啟動了分流措施,全體人員依照分流班表才能到診所來,因此需要改動部分民眾的預約,感謝工作人員及民眾的體諒,讓我們可以順利完成這個轉換。主管機關已經同意,本所醫師的部份門診可採遠距視訊方式替代進行,然而門診形式的轉換、及後續的過卡及領藥,都須符合相關規定,民眾使用前務必致電本所,確認該服務是否符合自身需求。

心理諮商及治療方面,由於服務本質及個案類型等特性,很難完全轉換進行形式。我們所有的治療師,考量評估所有個案的個別狀況,並陸續與個案聯繫溝通調整的方法。心禾目前的合作治療師達23位,我很感謝他們在溝通過程中的用心和耐性,在提供面對面服務時一定會有口罩、面罩、防護衣的全套防護,若有使用玩具或工具也會徹底進行清消,一起來守護個案的身心健康。未來主管機關核可本所進行通訊諮商,我們也會盡快推出相關服務。

我們希望提供安全的環境,維持服務不中斷,這是我們期許自己做到的承諾。希望在疫情警戒解除之後,我們不但能夠恢復過去的服務模式,也能提供更多面向的服務內容。心禾也要特別感謝我們行政櫃台的護理師和個管師,謝謝你們在這段時間的諸多辛勞,讓其他工作人員和前來的民眾,都能免於後顧之憂。

疫情對台灣社會的影響是全面的,心禾和每位民眾都一樣受到衝擊,但我們初心不變,希望在這個非常時期可以陪伴大家一起適應,一起走過。縱然天色灰暗,但我們一定可以找出一條道路,一起度過這段陰鬱時光。心禾診所感謝您的支持與鼓勵,希望我們都能保持樂觀,也敬祝您與家人平安健康。

居家防疫的親職指南,讓病毒斷鍊,愛不斷鍊

原本以為有機會在5/28後就回歸正常生活,但看來病毒的活躍度超乎想像和預期,回歸日常的時序要延到6/14了,今天得知這消息,全台大部分的父母都傳出程度不一的崩潰災情……

COVID-19疫情,讓我們暫停所有戶外人與人間的連結,自主宅在家希望可以阻斷病毒傳播鏈。所有的孩子也就因此從學校回歸家庭,父母也被迫從工作回到家中,進行家庭間的人與人連結,希望用愛串起親情傳播鏈。

一起宅在家的第一週還能苦中作樂笑看這一切新鮮事,孩子的線上課程,老師直播時刻,母親忙著化身小當家,翻著冰箱思考怎麼餵飽一家人。

一開始預期這高強親子連結的狀態,約莫兩週就會解除,大致還能放寬心看待孩子帶來各種崩潰的大小事情,但當這狀態要漸漸變成兩週、三週、四週,或不幸更久將會成為一段時間的日常時,在苦中也很難作樂了。

心理學中預期效應就是這麼一回事,若你期待和結果是相符的,那麼會覺得很平衡,若期待和結果落差大,則會產生認知失調,出現焦慮、失望、生氣的感受,就像是此刻的狀態。原本預期兩週孩子就會回歸學校,回歸日常,但現在卻是要更久的時間,因此如果你此刻感到失望和震驚,也請不要難過,這是正常的,你並不是唯一有這樣感受的人,你並不孤單。

只是我們知道最好處理情緒的方法即是及早轉換心態,以及盡快調整我們的育兒模式和親子相處之道。一起宅自家的路還很長,家長的氣數不要太快用盡啊,逐步將短跑模式切換至馬拉松吧!

有跑過馬拉松經驗的人都知道,不管是跑半馬和全馬,都深刻了解耐力、速度調節和補給資源分配的重要性。不能一開始就用盡全力跑,這樣就後繼無力,身體負荷不了時也要適時的調節放慢速度,若身體熱量水分不足時也須隨時補充,不然還沒迎向終點,就掛在半路上了。

在這段親子緊密相處的路上或許你也需要像跑馬拉松賽者一樣安排自己這場賽事。

  1. 適度給自己安排喘息時間

當你照顧孩子累的時候,或是被孩子氣得半死的時候,請不要客氣讓自己有喝一杯咖啡或奶茶的喘息時間,這實在是太重要了。搭過飛機的人都知道,飛機上的逃生安全都會強調,當大事要發生的時候,都會優先請家長將自己的呼吸罩戴上,再來戴上孩子的;這告訴我們只有家長活得長久,孩子才有依靠。因此當你覺得你需要喘息照顧自己身心靈時,請不要客氣自行走到陽台或任何家裡可獨處的空間,或是將孩子先交給其他人看顧,唯有照顧者健康,孩子才能長治久安,這不是真理而是事實啊。

  1. 若你覺得崩潰,你的處境並不孤單,停止苛責自己

以前你跟半獸人幼兒以及動不動就發脾氣的青少年在一起,被弄得心煩意亂時還能出門繞繞轉換心情。但現在不同,就算你想逃,外面的世界也不比家裡安全。當你長時間得跟小猛獸和爆炸鍋在一起時,你容易感到崩潰、發脾氣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無處可逃的處境的確很讓人焦慮,並不是你是不好的照顧者,這時可以做的事就是停止苛責自己,因為全台灣的父母都會經歷跟你一樣的事,你並不孤單,若你行有餘力,請先優先照顧自己情緒,或者直接來杯……咖啡也很適合!

  1. 孩子想要胡鬧時,就讓他們去吧,他們也需要一些空白時間

當你覺得你無法再和孩子相處時,只要顧及他們安全的情況下,要怎麼胡鬧就隨他們去吧,讓你放鬆一些,也讓孩子放鬆一些。之前遇到許多孩子頻頻跟我哀怨他們生活被學校、才藝課程塞得太滿,抱怨他們都沒法發呆瞎晃,這時就是最好的發呆瞎晃時刻,不在此刻耍廢發呆更待何時。日本榮格兒童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就告訴我們孩子需要空白時間,讓他們做他們想做的事,這有助於他們成長。

  1. 適時滿足自己,不要感到罪惡或愧疚

照顧你的孩子同時,不要忘記我們曾經也都是孩子,除了孩子之外我們也是人,擁有七情六慾和各種慾望,在忙了孩子大半天後,若你心中有任何渴求請試著傾聽和滿足,即使是差遣另外一半按摩、來場久違耍廢模式的或是打開網路網購,在能力所及滿足私心是不為過的,因為這些都是前往明天高強度親子連結的動力啊!


本文節錄自本所陳筱琳心理師的專頁《臨床心理師的阿雜筆記》。心禾診所定期精選心理保健專業文章,也歡迎您的分享。我們邀請您按讚追蹤心禾診所的臉書或IG專頁,以持續獲知相關訊息。